僭建的藝術--專訪黃國才

(原文載於藝托邦雜誌版第五期)BF6I6068

文:茵蔯

對香港來說,2012年關心的除了末日,便是僭建。僭建者,未經批准而進行的樓宇加建或改裝工程也。先是梁振英先生成功把僭建跟領袖誠信掛勾,打擊對手晉身特區首長之位;誰料這個潘朵拉匣子一打開猶如惡靈纏身,報刊追查之下,大家恍然:原來特首本人也難言清白。

今次訪問黃國才和他策劃的「排檔藝術嘉年華」,竟也不由自主的聯繫到這上來。身兼建築師、藝術家和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的他,伙同排檔商户、設計師和義工,去年七月及十二月先後在旺角花園街和灣仔太原街辦了兩次嘉年華,支起「假排檔」賣果汁、算命,希望喚起大眾關注這項將沒落的街道文化。排檔以靈活見稱,可以打開合攏,加上層架,更可以向上向外擴展,活脫脫是個變形機械人。不禁想起他從前的作品《流浪家居與大鐵人11號》,鐵皮人打開即成流浪者的床舖,他對伸縮空間的鍾愛,其來有自。

僭建不僭建,可能是關乎空間和貪欲的戰爭;跟活用空間的草根智慧,往往只差一線。在法,有人指過分擴張恐有道路擁擠甚至火災之虞;在理在情,排檔卻又是極有本土特色的零售生態,而且養活不少家庭。他怎樣看呢?「優質的文化不應止於法治,否則會變法家;可是放任不管又會淪為無法無天,所以要平衡:究竟是誰僭建?大眾的反應如何?如果是警察僭建的話,情況便大大不同。」歸根究柢,還是地價昂貴的禍:「其實連藝術空間也面對相似的難題,需要政府資助,才有足夠地方收藏和保存本土的創作,不致丟失。」多年來我們喃喃唸著香港寸金尺土,所謂「多一吋得一吋」,無法地盡其利,對在夾縫中求存的商販來說也許一樣不道德。其實,我們跟這種集體焦慮早已共生共榮。

可是,習慣了以地鐵代步,一出閘直入全天候冷氣開放的商場「逛街」的人們,早已將日曬雨淋的排檔市集留給遊客了。本地人不聞不問,哪裏會看到排檔逐漸消亡的危機。黃國才指出,自七十年代起,礙於露天商販「有損市容」、「影響國際城市形象」,政府已凍結排檔牌照,不但限制轉讓,還停止發牌,希望行業自然流失。他卻大唱反調:「全球化說穿了就是同質化。你必須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才會得人尊重… … 多元、國際化的背後,會否犧牲已有的東西?」他朗聲補充:「大中華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華人,有不少文化值得我們保存和慶祝。」

假使我們同意「香港是我家」,那麼除了清潔,我們可有一同塑造這個城市的權利和責任?談到香港的城市規劃,他不諱言:「仍然處於玩SIM CITY(模擬城市)的狀態,而不是tailor made(度身訂造)。」一味用設定好的元件砌砌砌,遠未能追上人們不一而足的生活需要。故此,黃國才在早前一個公開論壇討論策略性城市化(tactical urbanism)的概念:非政府團體和設計師聯手在路旁種花平空創造休憩點也好,或如好心市民在鄉郊巴士站擺放舊沙發讓老者等車時可以歇歇腳也罷,全都指向優化城市生活空間的小方案,有趣而不失人味;倘要實行,就要挑戰我們對空間用途有多少想像力和包容了。

「排檔衍生出的街道設置,肌理豐富,各種聲音混雜,加起來就是我們說的『街味』。」那是什麼味道?我一時記不確切。但見黃國才說時一臉雀躍,我想該找天去花園街逛一圈。

發表留言